1. 主页 > 社会 >

NEWARRIVAL“40后”一把蒲扇熬炎暑

NEW ARRIVAL

何以消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
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
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
此时身自保,难更与人同。

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《消暑》之诗。意思是如何消除暑热,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,静下心来,不想别的事,你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,心静自然凉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,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,人们的夏季消暑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……

NEW ARRIVAL

“40后”

一把蒲扇熬炎暑

“小时候,条件那个艰苦啊!”71岁的卢新华正好出生于1949年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当时的夏日,与如今一样的高温,却是不一样的避暑纳凉。

“五六十年代,多数人家都差不多,一穷二白,什么也没有,避暑纳凉就是最原始的方式。”卢新华说,儿时的他身上穿的是哥哥姐姐穿过的“缝缝补补又三年”的旧衣服,料子又薄又破,自然也透气。然而,七八月夏天的午后,即便卷起衣袖裤腿,还是燥热难耐,这个时候,卢新华就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到离家不远的山涧里玩水。“小孩子都爱玩水,全身湿透了,没衣服换,只能穿着,还好天气热,一会儿就干了。”

NEWARRIVAL“40后”一把蒲扇熬炎暑

至于喝的,一般人家里只有喝凉白开了,卢新华的母亲懂点中医药,会到山里采药,自制一种叫作“六月雪”的凉茶,清热利湿。“那时候普遍也没有绿豆汤、择子豆腐之类的点心,种瓜的人家吃点瓜,没瓜的人家就只能到山里摘些野生的梨、树莓尝尝。”卢新华说。

好不容易熬到夕阳西下,大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。吃晚饭前,母亲会拿盆水洒在弄堂口或者场院里,蒸发的水气带走酷暑,等到夜幕降临,吃过晚饭,人们会纷纷围聚到洒过水的地方,在夏夜的晚风中闲聊,有人兴致来了,还会给小孩子们讲故事。

一把自制的蒲扇是卢新华家多年来唯一的纳凉工具。“以前,没有电,家家户户都备有麦秆扇或蒲扇,但是麦秆扇或者蒲扇扇风,一来风很小,二来摇久了会感到累。”卢新华记得很清楚,夏夜里,他就靠着母亲手摇麦秆扇的微风入睡,母亲躺在他身旁,扇着扇着,两个人都睡着了,扇子就从母亲手里掉下来,有时候卢新华会热得再醒过来,母亲只得接着扇。

“没得吃、没得穿、没有电,更别说什么车子兜风、冰镇饮料了,这样的苦日子是当时很多普通人家的现状,再看看现在,70年里的发展,今非昔比。”卢新华如是说。

NEWARRIVAL“40后”一把蒲扇熬炎暑

NEWARRIVAL“40后”一把蒲扇熬炎暑

NEW ARRIVAL
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shehui/26888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8069218786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